好文诗网_古诗文大全鉴赏

察疑第五心得:

作者:佚名

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理政中极常见的问题——对存有怀疑或者情况不明的问题,进行调查、分析、辨明真象。这是一个常见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,关系到能否正确决断,能否正确处理各种事务,而这种决断和处理也就和政事成败,国家兴衰紧密相连,所以说十分重要。文章举了一系列分辨颜色、音律等事例,既形象地说明了仔细察辨的必要,也说明了察辨之不易,因为许多事物本身的区别就很细微或者表面现象掩盖着其真象,容易迷惑人。圣明的人绝不会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决策的依据,而要察明实情,分辨本质,正确决断。

  文章接着引用孔子的话:“明君之治,不患人之不己知,思不知人也;”(见《论语·学而第一》)不患外不知内,惟患内不知外;不患下不知上,惟患上不知下;不患贱不知贵,惟患贵不知贱。”这些话准确而透彻地说明了如何察疑,向谁察疑。应该特别注意的是,作者强调说明,当政者必须主动向别人,向外、向下了解情况。这个观点十分重要,很有价值,毛主席也曾特别强调过。接下来,作者又以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,马为策己者驰,神为通己者明。”进一步说明只有了解下情,按实际情况办事,才能得到举国支持,人人效命。作者又以审理案件,判决人犯为例,进一步说明辨明情况,正确决断的重大关系,稍有不慎就会“招来天下逆气,灾暴之患,祸乱之变。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。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分辨冤案,识别罪犯的办法,概括来说,就是听其言,观其色,察其形,要透过表面现象看清其本质。

  毛主席就多次论述过调查研究之重要,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之风。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一卷所收的第二篇文章就是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,毛主席以其亲自调查的翔实材料和科学分析,回答了当时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争论,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前途。毛主席这篇文章,便是以自身的榜样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注重调查研究的范例。以后,毛主席又在多篇文章中论述过调查研究问题,特别是在《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》一文中,更是深刻论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,指明调查研究是解决难题的唯一途径,而且详细说明了调查与研究的步骤与方法。

  这里还有一点应该指出,察疑实际上还有一个识人的问题,作者举了赵高指鹿为马蒙蔽秦二世和范蠡献越美女迷惑吴王的事例,这两件事都导至亡国的严重后果,说明识人、用人的至关重要。

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。

分享
返回▲
  察疑之政,谓察朱紫之色,别宫商之音。故红紫乱朱色,淫声疑正乐。乱生于远,疑生于惑。物有异类,形有同色。白石如玉,愚者宝之;鱼目似珠,愚者取之;狐貉似犬,愚者蓄之;栝蔞似瓜,愚者食之。故赵高指鹿为马,秦王不以为疑;范蠡贡越姜女,吴王不以为惑。计疑无定事,事疑无成功。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,必信夫卜,占其吉凶。《书》曰:“三人占,必从二人之言。”而有大疑者,“谋及庶人”。故孔子云,明君之治,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不患外不知内,惟患内不知外;不患下不知上,惟患上不知下;不患贱不知贵,惟患贵不知贱。故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,马为策己者驰,神为通己者明。故人君决狱行刑,患其不明。或无罪被辜,或有罪蒙恕,或强者专辞,或弱者侵怨,或直者被枉,或屈者不伸,或有信而见疑,或有忠而被害,此皆招天之逆气,灾暴之患,祸乱之变。惟明君治狱案刑,问其情辞,如不虚不匿,不枉不弊,观其往来,察其进退,听其声响,瞻其看视。形惧声哀,来疾去迟,还顾吁嗟,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。下瞻盗视,见怯退还,喘息却听,沉吟腹计,语言失度,来迟去速,不敢反顾,此罪人欲自免也。孔子曰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!人焉廋哉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