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文诗网_古诗文大全鉴赏

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

(19人评价) 4.8

朝代:先秦

作者:孔子

 

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 ,pǐ fū bú kě duó zhì yě

  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

古:通平仄仄仄仄 仄平通仄仄仄仄 ◆也【上声二十一马】

今:平平仄平仄仄 仄平通仄平仄仄 ◆也【三皆,ie,üe】

出自:孔子《论语·子罕》
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

【释义】:

三军:军队的通称,古制,12500人为一军;匹夫: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;泛指平民百姓,男子汉;夺:改变,换;志:(某人的)志气。指普通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,但是男子汉(有志气的人)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。形容一个人志气的重要。 


【夺】

《论语·子罕篇第九》中有,子曰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
许多人认为,这里的“夺”就是“被夺走”,王力《古代汉语》的注释就是:“三军人数虽多,如果军心不齐,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。”主将能被人夺走,志向也能被人夺走,这都不好理解,是说不通的。

其实,这里的“夺”并不是夺走,而是“改变”的意思。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,正确的解释应该是: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,但是,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。

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,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,矢志不渝。
同样的话还有人说过,那就是军事家孙子,《孙子·军争》中说:“故三军可夺气,将军可夺心。”气是不可能被夺走的,心也是不可以夺走的。

吕氏春秋·诚廉》:“石可破也,而不可夺坚;丹可磨也,而不可夺赤。” 意思是石头的坚硬怎能“夺走”?丹砂的颜色怎能夺走?这两个“夺”,全是“改变”的意思。
晋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。”意思是说舅舅改变了母亲不再嫁之志。
《论语·泰伯第八》:“曾子曰:‘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——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。’”“临大节而不可夺”,就是临大节而不可变。

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

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:“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为楚怀王左徒。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;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。王甚任之。上官大夫与之同列,争宠而心害其能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,屈平属草稿未定,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,屈平不与。”

“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”的“夺”,也有人解释成“夺走”、“抢夺”。但是,一个堂堂的大夫,直接就从“与之同列”、“王甚任之”的左徒屈原手中抢夺楚怀王指令写的“宪令”草稿,显然是不符合其身份地位的;不要说国家重臣,即使是两个小吏,也不会直接动手明抢。屈原草拟的是“宪令”——国家基本法,这种东西也抢得的吗?草稿未定不是金币,谁抢到手就是谁的;而且即使真的把草稿抢走了,又能怎样呢?

联系屈原写的宪令尚是“草稿未定”,还没有确定下来,应该是上官大夫想要趁稿子未定时更改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条文。“屈平不与”,是屈原没有同意。屈原不同意更改宪令,上官大夫也没有办法,就背后到楚王那说屈原的坏话。
“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”,就是上官大夫得知屈原起草宪令,想要更改。

《资治通鉴》卷208:(706年)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,雍州司户李元纮判归僧寺。窦从一大惧,亟命元纮改判。元纮大署判后曰:「南山可移,此判无动!」从一不能夺。——前文已经说了两次“窦从一要求改判”“李元纮坚决不动”,,那最后的“从一不能夺”当然也是不能改变的意思。

【帅】〔古文〕䢦《唐韵》所律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朔律切,音蟀。《易·师卦》长子帅师。《左传·襄十年》牵帅老夫,以至于此。
又循也。《礼·王制》命乡不帅敎者以告。《注》帅,循也。
又遵也。《前汉·循吏传》萧曹以宽厚淸静,为天下帅。《注》帅,遵也。
又聚也。《扬雄·甘泉赋》帅尒隂闭,霅然阳开。《注》晋灼曰:帅,聚也。
又《说文》佩巾也。《广雅》巾也。
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所类切,率去声。《广韵》将帅也。《正韵》主也,率也,统也,领也。《周礼·夏官》二千五百人为师,师帅皆中大夫。五百人为旅,旅帅皆下大夫。《左传·宣十二年》命为军帅。《疏》军帅,军之主帅。《前汉·黄霸传》置父老师帅。
又姓。《广韵》本姓师,晋景帝讳,改为帅氏。晋尚书郞帅昺。
又《五音集韵》舒芮切,音税。同帨。亦佩巾也

【匹夫】指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,亦泛指平民百姓。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、《韩非子·有度》等均有相关记载。
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

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问答:

问: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. 是什么意思?
三军:军队。可:可以。夺:夺去。帅:主帅。匹夫:1.普通老百姓2.男子汉。不可:不可以。
志:志气。连起来就是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,但男子汉(也包括普通老百姓)不可以被夺去志气。

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多国语种翻译:

英:The marshal may be taken by the armed forces, but not a soldier.

德:Können sie auch streitkräfte aus, ergreift ein gewöhnlicher Mann Auch.

日:三軍は統帥できるが,匹夫も志を奪うことができない。

繁: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.
本文图片皆有版权,未经允许,禁止转载,文章链接:
http://www.haoshiwen.org/view.php?id=76783


精彩推荐

孔子的古诗大全

作者介绍

孔子
孔子 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

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义礼智信。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,晚年修订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》《春秋》六经。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,有弟子三千,其中贤人七十二。孔子去世后,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儒家经典《论语》。

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“天纵之圣”“天之木铎”,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,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至圣先师、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、万世师表。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,其人被列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,祭祀孔子的“祭孔大典”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“大祀”。

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的贵族,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。  周初三监之乱后,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,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,奉殷商祀。微子启死后,其弟微仲即位,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。六世祖得孔氏,是为孔父嘉。孔父嘉是宋国大夫,曾为大司马,封地位于宋国栗邑,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。孔父嘉子木金父,木金父子孔防叔,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,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(今山东曲阜)定居,其官职为陬邑大夫。

叔梁纥的正妻施氏,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,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。孟皮有足疾,叔梁纥很不满意,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。颜氏有三个女儿,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。

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,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,年龄相差悬殊,两人为婚于礼不合,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,故谓之“野合”。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,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)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。
.▶

孔子诗词名言

  • 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

    【www.haoshiwen.org-名言】 zhì zhě lè shuǐ ,rén zhě lè shān

  • 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

       mǐn ér hǎo xué ,bú chǐ xià wèn   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古:仄平仄仄 通仄仄仄 ◆问【去声十三问

  • 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

    jūn zǐ tǎn dàng dàng ,xiǎo rén zhǎng qī qī   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古:平仄仄仄仄 仄平通仄仄 ◆戚【入声十二锡】今:平仄仄仄仄 仄平通平平 ◆戚【十二齐,i,er,ü】

  • 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

    xué ér bú sī zé wǎng,sī ér bú xué zé dài  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古:仄平通通仄仄 通平通仄仄仄 ◆殆【上声十贿】今:平平通平平仄 平平通平平仄 ◆殆【四开,ai,uai】英:L

  • 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

        jǐ suǒ bú yù,wù shī yú rén   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古:仄仄通仄 仄通平平 ◆人【上平十一真】今:仄仄通仄 仄平平平 ◆人【九文,en,in(ien),un(uen),ün(üen)】

猜您喜欢的分类: